對輕度至中度膝關節炎患者進行導管治療後2~4年的成效及MRI變化
2017年,我本人奧野祐次,向美國的《血管與介入放射學雜誌》(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)投稿了這篇論文。
雖然這本雜誌在美國出版,但因為是導管治療專家醫師最高評價的期刊,所以這篇發表可以被世界各地的醫師閱讀。這對於運動器導管治療在全球的普及來說非常重要!
這次我們來介紹這篇論文的內容。
論文標題為“對輕度至中度膝關節炎患者進行導管治療後的中期成效及MRI變化”。
所謂的中期成效是指進行某種治療後2至4年的情況。
對於新的治療方法,患者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擔憂,如“真的安全嗎?”“效果會持續嗎?”等。在開發並推廣治療方法的過程中,重要的是要認真的逐一驗證這些疑問。
本研究對象為2012年至2016年間接受導管治療的膝關節病變患者72名(包括治療雙膝的患者,共95個關節)。
不包括X光顯示有最嚴重變形的人。只包含輕度至中度變形的患者。
治療後,除了1、3、6個月後等短期成效外,還觀察並報告了2年、3年、4年後等相對較長時間的進展。
評價項目包括疼痛評分、膝蓋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況等,並對治療2年以上的人進行了MRI拍攝。
這幅圖是論文中關於膝蓋血管走向的總結。
總結了膝蓋動脈的起源和路徑。
向膝蓋提供營養(朝向膝關節方向)的動脈共有8條,在治療時將檢查這些動脈中的每一條,並進行治療。
可能有人會感到驚訝,竟然有8條動脈!
這幅在論文中出現的圖,展示了血管攝影的示例圖片。
這裡的兩張照片都是同一位患者的,左邊是治療前,右邊是治療後。治療前的影像中不難看出箭頭所指的地方有煙霧狀血管。
接下來是研究結果。
首先,疼痛評分和日常生活評分在治療後1、3、6個月後有明顯變化。如果與治療前相比評分改善了50%以上,則定義為“臨床成功”,所以在治療6個月後,總體有86.3%的人處於“治療成功”的狀態。
此外,在3年後,仍然有79.8%的人保持“治療成功”的狀態。也就是說,即使過了3年,大多數人仍然保持非常好的狀態。
這個圖是所謂的卡普蘭・梅爾估計量(Kaplan-Meier曲線),它顯示了隨時間推移,保持良好狀態的患者比例如何變化。橫軸為時間(按年計),縱軸為“治療成功”的人的比例。
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,即使經過2年、3年、4年的時間,曲線並沒有向下降,而是保持橫向穩定。
另外,“KL1-2”和“KL3”是X光分類。“KL1-2”表示“輕度變形的人”,KL3表示“中度變形的人(變形明顯)”。可以看出,輕度變形的人保持著優秀的成績,狀態很好。
此外,該論文還對治療2年後的人進行了MRI檢查。
“進行運動器導管治療後,會不會出現什麼問題?”“軟骨會不會逐漸被磨損?”等可能會引起疑問。為了驗證新治療是否真正有效,評估這些點也是很重要的。
如上圖所示,同一位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2年後進行了拍攝,用打分制記錄了包括軟骨和半月板在內的變化。
結果總結在這個表中。
表格主要是英文,可能閱讀起來有些困難,因此在這裡說明一下要點:
Cartilage(軟骨)、
Marrow(骨髓)、
Menisci(半月板)、
Ligament(韌帶)等關於膝蓋中重要構成元素的評分,在治療前和2年後比較,沒有發現大的變化(即,這些結構得到了保持)。
而關於滑膜炎(Synovitis)的評分明顯改善。骨刺(X光能看到的骨刺)有輕微增加的趨勢(隨著時間推移增加是正常的)。
從這些中可以看出,即使在進行導管治療2年後,上文中提到的讓人擔憂的問題並未出現。反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變形。
這是非常有用的一點,但需要更多患者參與進行調查與研究來進一步確認。
以上簡要介紹了運動器導管治療,對於「長期膝痛」的代表性疾病「膝關節炎」的患者(特別是X光顯示並不是很嚴重的人)來說,這可能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治療方案。
期待著更多的,不光是我們,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該方面的研究報告,以更加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