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對煙霧狀血管形成原理的研究

這篇論文是我本人奧野祐次,在2012年就讀於慶應義塾大學研究生院時發表的,並投稿至《Nature Medicine》這一醫學期刊。《Nature Medicine》是當時乃至今日醫學研究領域最頂尖的期刊之一。

論文的標題開頭為“Pathological neoangiogenesis”,意思是疾病狀態下血管生成的過程。

最初,我從2007年開始使用導管對癌症和炎症血管的成像進行研究時,就有一個疑問:“為什麼人體內會形成這些雜亂無章的異常血管?”
為了尋找答案,我在母校慶應義塾大學,在久保田義顯教授(現為該校解剖學教室教授)指導下,開始使用顯微鏡進行針對視網膜血管的研究。

在那裡的三年時間裡,我總結了研究成果並撰寫了兩篇論文,這項研究就是其中之一。

後來我將其命名為“煙霧狀血管”,指的是在關節等部位引起疼痛的異常血管,並繼續研究了這類病理血管是如何形成的,以及哪些基因在其中起作用。

在傳統教育中,血管被認為是輸送營養、對身體有益的“好東西”,大家學到的也應該是這樣的概念。

然而,自2000年起,血管研究者已經認識到,血管中不僅存在正常的血管,還存在可能成為疾病原因的異常血管。

但是,關於為什麼會形成異常血管,哪些基因在其中起作用的問題尚未被研究。

在這項研究中,我們找到了在異常血管形成過程中必需(並因此造成問題)的基因,並分析了這些基因是如何導致問題的。

如果能夠控制異常血管,就可以不僅僅是抑制炎症和疼痛,甚至可能控制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和癌症等疾病,因此這項研究能夠被《Nature Medicine》這樣具有影響力的期刊選用。

文章頂部的照片是當時《Nature Medicine》雜誌封面的照片。我們的顯微鏡照片被選為了封面!

這項研究中培養的關於血管特性的各種見解,在後來開發導管治療和煙霧狀血管治療時也大有幫助。